The Thinkers 50 (2011)
The Thinkers 50 網站從 2001 年起,每 2 年都會評選一次 “50 位全球最佳的商業思想家”。今年 2011 年最新的評選也出爐了。
其實我曾經好多年完全沒接觸電腦或程式語言,而是專研管理學與經濟學。雖然看似不學無術,但仍小有心得。
第 1 名: Clayton Christensen (前次第 28 名)
Clayton Christensen 台灣譯為 “克雷頓.克里斯汀生”。
暢銷書 “破壞性創新 (Disruptive Innovation)” 的作者,這本商學書當時一語道破大企業為何容易被新創企業擊敗的原因。
“破壞性創新” 一書我約略在書店速翻了一遍,但沒有購入,反而是買了作者寫的另一本 “創新的兩難” (The Innovator’s Dilemma)。書中的論點我覺得是在 “差異化” 及 “立基市場” 上再帶入不同的思維,雖然對我至今的決策方式影響不大,但在策略應用上是個很好的引入點。
第 2 名: W. Chan Kim & Renée Mauborgne (前次第 5 名)
W. Chan Kim 台灣譯為 “金偉燦”,南韓人。
兩位合著了暢銷書 “藍海策略” (Blue Ocean Strategy)。這個應該就比較多人知道了,因為當時新聞與政策都用這個口號。
這本書我沒有買,不過我手上還是有一本,因為是別人送的。沒購入的原因是我覺得是舊哏重提,因為當時的管理學已談了很久的 “差異化策略” 及 “立基市場”,我覺得 “藍海” 只是把兩者組合,再加以延伸討論。但不可否認的,”藍海” 兩個字至今衝擊力還不小,開會時可以多加利用。
第 4 名: Jim Collins (前次第 17 名)
Jim Collins 台灣譯為 “詹姆.柯林斯”。
著有 “基業長青” (Build to Last) 及 “從A到A+” (Good to Great)。這兩本書也是當時幾個大學管理學院推薦的外部教材。
兩本書我都有買,其實都是過去企業的歷史分析,例如為何過去的百大企業至今只剩幾家,然後深入原因研究,最後給出一個作者的結論。
兩本書都不錯,我購入的原因是可以拿來當作辯論式教材。因為 “基業長青” 裡面分析的幾個潛力不錯的企業,後來就倒了,這點被其它的管理學專家拿來當笑話。不過 Jim Collins 也有所回應,甚至後來出了 “從A到A+” 來回擊一些人對 “基業長青” 的批評。但是 “從A到A+” 提到的幾家企業後來也是被一些人批評,不過這次作者裡面有放一些 “免責聲明”,所以批評的力道就減弱一些。
第 5 名: Michael Porter (前次第 11 名)
Michael Porter 台灣譯為 “麥可.波特”。
我想就算是不認真的商學院子弟也應該都知道這個人,因為著名的 “五力分析” (Five Forces) 就是他提出的。著有 “競爭優勢” (Competitive Advantage) 等書。
他的書我都沒買,而是看同學買的,不過現在沒什麼印象了。不過我很喜歡 “五力分析” 這種簡單快速的情勢分析方法,雖然後來有很多人基於此提出了 “六力分析”、”七力分析”,甚至到了 “八力分析”,但我覺得只是把架構弄得更複雜罷了。
第 9 名: Don Tapscott (前次第 39 名)
Don Tapscott 台灣譯為 “唐.泰普史考特”。
“維基經濟學” 的作者。這本書我沒買,但書架上有的原因也是因為別人送我的,老實說我只看了一部分就放下了。內容對於一般已活著網路世界的人來說,其實也是老哏,尤其是對於從事自由軟體行業的人。但是我相信對於某些很高層的決策者來說,可以帶來不同的思維。因為在充滿金錢的世界裡,可能沒想過原來 “免費/分享” 的力量這麼大。
第 10 名: Malcolm Gladwell (前次第 2 名)
Malcolm Gladwell 台灣譯為 “麥爾坎.葛拉威爾”。
著有全球暢銷的 “Tipping Point” (引爆趨勢)、”Blink” (決斷兩秒間) 及 “異數” (Outliers)。我覺得也是個眼光獨特的演說家,口才一流,說服力十足。我只有買 “Tipping Point”,因為這個書提到幾個不錯的新點子,其它的反而沒有吸引到我。
第 14 名: Robert Kaplan & David Norton (前次第 37 名)
Robert Kaplan & David Norton 台灣譯為 “羅柏.柯普朗 & 大衛.諾頓”。
兩位是 “The Balanced Scorecard” (平衡計分卡) 系列書的共同作者。老闆的最愛,員工的最恨。
平衡計分卡解決了評比員工績效的方法,讓高層得以決定熟優熟劣。這系列書我沒有買,因為我覺得績效的評比應該放更多的 “人性因子” 而不是為了管理而放入更多的受限 “制度”。反過來說,在還沒有成功前的 Steve Jobs (賈伯斯),如果董事會拿傳統的計分卡來評比,那麼絕對是不合格的。
但無論如何,在還沒有找到更佳的評分方式前,平衡計分卡還是有其用處。
第 15 名: Gary Hamel (前次第 14 名)
Gary Hamel 台灣譯為 “蓋瑞.哈默爾”。
“管理大未來” (The future of management) 一書的作者。這本書的廣告,在當時各大平台與雜誌上強力放送,一度是我待買清單中的名星,但最後還是沒有買,原因就不說了。
第 17 名: Seth Godin (前次未上榜)
Seth Godin 台灣譯為 “賽斯.高汀”。
“紫牛” (Purple Cow) 一書的作者,著名的行銷大師。雖然他的書我都沒有買,但我覺得他是個可以在複雜中找出問題點,並利用足以說服任何人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,是個我很喜歡的大師。等了這麼久,終於看到他上榜了。
第 23 名; Dave Ulrich (前次第 31 名)
Dave Ulrich 在台灣沒有統一譯名。
如果沒錯的話,這是排名最高的人力資源大師。
第 24 名: Tom Peters (前次第 19 名)
Tom Peters 台灣譯為 “湯姆.畢德士”。
著有 “重新想像” (Re-imagine) 一書,是我最喜歡的管理大師。他的看法很未來,而且世界趨勢也驗證了他的論點,或至少現在仍是如此。”重新想像” 一書,幾乎改變了我對所有事情的觀點,也改變了我簡報的風格。
我現在採用的簡報風格,也就是目前很多人歸類的 “高橋流” 方式,其實早在 2005 年 (重新想像一書出刊日期),我就已經受到 Tom Peters 的影響,走向字大及簡約的風格,不過 Tom Peters 的比較花俏,而我修正的比較樸實。所以當台灣社群在 2006 年把 “高橋流” 引進台灣前,我就已經採用這種方式了,不過當時小小的我,只曾在大專院校裡,用這種方式簡報過而已。
第 37 名: Howard Gardner (前次第 16 名)
Howard Gardner 台灣譯為 “霍華德.嘉納”。
當時在 1983 年提出了 “Multiple Intelligences” (多元智能理論) 打破了傳統人們對於智慧的解讀方式。著有 “Changing Minds” (改變想法的藝術) 及 “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” (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) 等書。不過這些書我都沒有買。
第 39 名: Daniel Goleman (前次第 34 名)
Daniel Goleman 台灣譯為 “丹尼爾.高曼”。
著名的 “EQ” 及 “EQ II” 的作者,這兩本書寫的真的很棒。
第 47 名: Stephen Covey (前次第 29 名)
Stephen Covey 台灣譯為 “史蒂芬.柯維”。
著有 “與成功有約” (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 及 “第八種習慣” (The 8th Habit) 等書。不過他的書我都沒買。
敬重的大師 - CK Prahalad
CK Prahalad 是 2007 及 2009 的第 1 名,可惜在 2010 年逝世,享年 68 歲。
其它
排名榜可能會讓很多台灣人失望了,因為知名的 Chris Anderson (克里斯.安德森)、Peter Senge (彼得.聖吉)、Larry Bossidy (賴利.包熙迪) 及 Ram Charan (瑞姆.夏藍) 都沒上榜。
Chris Anderson 就是台灣先前流行一陣子的 “長尾理論” (The Long Tail) 作者,曾經在 2009 年拿下第 35 名,而後就不曾上榜了。而 Peter Senge 則是 “第五項修練” (The Fifth Discipline) 的作者,曾經在 2007 年拿下第 47 名,而後也不曾上榜了。
Larry Bossidy 及 Ram Charan 是 “執行力” (Execution) 及 “逆轉力” (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Economic Uncertainty) 的作者。Larry Bossidy 曾在 2007 年拿下第 36 名,Ram Charan 則是 2009 年拿下第 13 名,而後兩人都不曾上榜了。
這些著作中,我只買了 “第五項修練”,是個不錯的書,但超級大本。而 “長尾理論” 則是別人送我的,書我是很認真看完了,不過我能夠指出這本書多處的錯誤論點,是個讓我學習思考的好書。